·作者·
平生一顾重,
意气溢三军。
野日分戈影,
天星合剑文。
弓弦抱汉月,
马足践胡尘。
不求生入塞,
唯当死报君。
平生一被君主顾念看重,
勇气就充满了全军。
野外阳光分散到戈矛上留有日影,
天上星星把宝剑上的星文也容纳为一体。
怀抱着弓弦如同照着汉家的明月,
马蹄踩踏着胡人的尘土。
不求能活着回到边塞之内,
只是应当以死来报答君主的恩情。
1、野日:照临旷野之日。
2、天星合剑文:言剑柄上的花纹与天上星座排列相合。
这首诗用乐府旧题,描写了一位出塞的汉家勇士的英雄形象。抒写了立志从军、效死沙场的壮烈情怀。
首两句直抒胸臆,道出了诗人一生的志向与抱负——从军杀敌,建功立业;下笔凝重,豪气勃发,提领全篇。中间四句具体生动地再现了激烈艰苦的战斗场景:无论白天夜晚,将士们都挥戈仗剑,奋勇杀敌,控弓如满月,驱马踏敌营,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和戍边保国的昂扬斗志。末尾两句为全诗主旨所在,诗人活用典故,再次申发了立功边塞、以死报国的决心。东汉定远侯班超,威镇西域三十余年,功勋卓著,年老思乡,上疏朝廷: “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。”诗人对班超的英雄业绩十分钦羡,曾写《宿温城望军营》诗以表仰慕之情: “投笔怀班业,临戎想顾勋。还应雪汉耻,持此报明君。”在这首《从军行》中,诗人化用班超之语而着以 “不求”二字,并无贬抑班超之意,而在于实现自己以身许国的豪情。
全诗意气风发,两度从军塞上的经历,开拓了诗人雄奇的诗境,是初唐边塞诗中难得的佳作。
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
不闻机杼声,唯闻女叹息。
问女何所思,问女何所忆。
女亦无所思,女亦无所忆。
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,
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
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,
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
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
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。
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,
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。
旦辞黄河去,暮至黑山头,
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。
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
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
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
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
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
可汗问所欲,木兰不用尚书郎,
愿驰千里足,送儿还故乡。
爷娘闻女来,出郭相扶将;
阿姊闻妹来,当户理红妆;
小弟闻姊来,磨刀霍霍向猪羊。
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,
脱我战时袍,著我旧时裳。
当窗理云鬓,对镜帖花黄。
出门看火伴,火伴皆惊忙:
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
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;
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
骆宾王(626年?—687年?),字观光,婺州义乌(今属浙江)人。唐代大臣、诗人、儒客大家,与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合称“初唐四杰”。骆宾王出身寒微,少有才名。永徽年间,成为道王李元庆文学、武功主簿,迁长安主簿。仪凤三年(678年),担任侍御史,因事下狱,遇赦而出。调露二年(680年),出任临海县丞,坐事免官。光宅元年(684年),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,撰写《讨武曌檄》。徐敬业败亡后,骆宾王结局不明,或说被乱军所杀,或说遁入空门。骆宾王诗作辞采华胆,格律谨严。长篇如《帝京篇》,五七言参差转换,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;小诗如《于易水送人》,二十字中,悲凉慷慨,余情不绝,有《骆宾王文集》传世。